2023年6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強調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切實發揮國有企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這對國資監管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著眼個性,提高差異化、個性化、精準化監管水平,又要注重全局,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監管效果。
2023年9月1日出版的《國資報告》推出特別策劃《國資集中監管新動能》,邀請國資委相關廳局、專家學者和國有企業發表真知灼見,小新選取部分文章與您分享。今天為您帶來第一篇,國務院國資委考核分配局署名文章《用好業績考核“指揮棒” 引導推動央企全面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國資集中監管新優勢
用好業績考核“指揮棒”
引導推動央企全面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新時代國有企業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為新時代國資國企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關于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相關條款規定,國務院國資委把業績考核作為國有資產監管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對所監管企業負責人進行年度和任期考核,充分發揮業績考核在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做強做優做大中央企業中的引領作用和激勵約束作用,對推動中央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好履行責任使命,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時代十年來,中央企業在“量”不斷壯大的同時,實現“效”的持續提升和“質”的穩步改善,資產規模、利潤水平進一步夯實,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經費投入穩步提升,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工程項目驚艷亮相,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取得重大進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在抗擊新冠疫情、落實國家重大任務、綠色低碳轉型、服務保障民生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國民經濟“頂梁柱”“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彰顯。
堅持質量效益根本所在,推動中央企業不斷壯大高質量發展物質基礎
提高效率、創造價值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基本要求。國務院國資委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錨定提升質量效益精準發力,動態調整構建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持續引導中央企業提高效益效率、價值創造能力和風險管控水平,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探索建立了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并持續優化,從“兩利三率”到“兩利四率”再到“一利五率”,在引導和促進中央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提出“一增一穩四提升”年度經營目標,統籌中央企業肩負的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根據企業的功能定位、行業領域、發展階段突出不同考核重點,差異化設置考核指標,實行個性化考核,確保經營目標責任落實到位。通過目標分檔管理、工資效益聯動,鼓勵企業自我加壓,設置挑戰性目標,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全力以赴促進提質增效,以積極目標引領企業發展。引入經濟增加值考核,推動企業關注包括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在內的“完全成本”,減少低效無效資本占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長期價值創造能力。加強對標管理,主動與國際、行業領先企業進行全面對標,通過對標找差距、補短板、擴優勢,強化對標評價結果應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由中國中鐵大橋局承建的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
2022年,中央企業資產規模達到81萬億元,2012年以來年均增長10%;利潤總額2.6萬億元,年均增長7.5%;上繳稅費2.8萬億元,年均增長4.7%;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76.3萬元/人,年均增長7.2%。近十年來,中央企業經濟效益和規模實力大幅提升,經營效率和回報水平穩步提高,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不斷壯大。
堅持科技創新核心地位,引導中央企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位列新發展理念之首。國務院國資委始終堅持創新在企業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按照“能給盡給、應給盡給”原則,加大科技創新考核激勵力度,引導企業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把科技創新擺在“頭號工程”的重要位置,錨定創新驅動發展精準施策,對科技進步要求高的企業,加強對研發投入、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等考核,在核定經濟指標時,將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加回,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投入合理增長機制。對科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企業,給予額外考核獎勵,鼓勵企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優化激勵機制,加大對承擔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任務并作出重大貢獻的科研骨干人才的激勵力度,打通政策執行“中梗阻”,充分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動力,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資源協同,加強對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成果、科技轉化、科技產業、人才培育等支持力度,遵循創新規律,鼓勵先行先試和大膽探索,營造激勵創新、寬容失敗和允許試錯的良好生態,加快資金、平臺、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通過技術供給和需求牽引雙向發力,促進研發投入與科技產出有效聯動,全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近十年來,中央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長,累計投入約6.2萬億元,其中2022年投入突破1萬億元,打造國家級研發平臺764個,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91個,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衛星導航、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大幅提升。
堅持服務大局責任擔當,發揮中央企業安全支撐作用
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是黨中央賦予國資國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新責任新使命。國務院國資委始終引導中央企業心懷“國之大者”,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核心功能,積極承擔國家重大任務,推進國家重大戰略落地,切實保障國民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中國電信柳州分公司加快5G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春日里的田間地頭,施工人員肩扛設備前往基站建設點。
根據企業功能定位,設置任務類考核指標,建立特殊事項管理清單并實施動態調整,對列入清單事項給予特殊支持,解決企業后顧之憂,推動中央企業全力以赴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著力保障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調整,支持中央企業爭當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排頭兵,把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加快打造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深入推進公益性業務分類核算、分類考核,企業因開展公益性業務影響經營業績的,予以實事求是考慮,推動中央企業在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引領示范和帶頭表率作用,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年,中央企業堅決打好能源電力保供攻堅戰,煤炭企業執行電煤中長期合同讓利超過1900億元,發電企業以54.7%的機組容量保障了全國63.1%的電力供應;累計減免房租174.4億元、惠及租戶21.4萬戶,助力中小企業抗疫紓困;包機接返因疫情滯留海外人員4萬余人,體現國資國企擔當;在承擔國家重大專項任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冬奧會保障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中央企業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安全支撐作用的能力持續提升,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進一步彰顯。
堅持激勵約束對等機制,督促中央企業守住依法合規經營底線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國務院國資委堅決筑牢安全發展底線,持續健全考核約束、監督檢查和懲戒問責機制,推動國資監管“帶電”“長牙”,引導中央企業加強風險防控,持續提高管理水平和合規經營能力,提升發展質量成色。
弱化營業收入指標考核,加強風險控制類指標考核,督促企業遏制規模沖動和片面做大傾向,摒棄粗放發展路子,加大對風險點位的處置,不斷夯實主業實業發展質量。
完善監督檢查機制,不斷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加強靶向引領,劃定紅線底線,推動企業以考促管,不斷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加強多方位協同,與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等部門協同配合,形成監督合力,對違規違紀企業嚴肅考核懲戒,筑牢依法合規防線。
近年來,中央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取得積極成效,實現了加強監管與增強活力的有機結合,資產負債率總體穩定在管控線以內,圓滿完成降杠桿目標任務,企業發展的“含金量”不斷提高,守護了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
下一步,業績考核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總目標,加快構建統籌當期和長遠價值、兼顧表內和表外資產的考核激勵機制,進一步提升考核分配精準性、針對性、有效性,引導中央企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切實發揮好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
|